人類之所以是萬物之靈,很大部分原因在於人類擁有智慧的大腦,能夠發明出文字、創造彼此溝通的語言、透過肢體動作理解他人的意思,甚至解決生活遇到的種種難題。
最終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進化自我,從蠻荒時代的野人,成長為科技時代的領航者。智慧就是這麼抽象而又具體存在,現在「智慧」不僅存在於人類,人工智慧的誕生,反映人類社會的躍進,所帶來的影響是無遠弗屆。
1、探討人工智能前,先了解人類智能理論
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,在1983年提出了「多元智能理論」,指出每個人都有一套智力組合體系,包括:
2、人工智慧的發展
探究人工智慧的初始,其實就是一個發想:如果讓機器人,像人類一樣擁有智慧,這會是怎樣的情況?二十世紀中期,就有學者在會議中提出這大膽的議題,要想讓機器人擁有智慧,最起碼要能識別各國文字,分辨不同語言,進而有歸納數據、分析現況的能力,至少要能做到人類能做到的事情,才可能從經驗中找到法則,或者更長遠的創新。
以上僅僅是當時人們對於人工智慧的憧憬,有了目標才有往前走的動力。在網路出現前的時期,盛行的人工智慧理論以形式邏輯為主,出現了「符號主義」與「聯結主義」兩大派系,在此時期人工智慧的應用無法解決太多實質問題。
進入1980年代,機器專家化的風潮興起,人工智慧開始專攻某一領域,灌輸人工智慧豐富知識,像是透過學習大量的語言文字,發展出文字翻譯,甚至是後來的語音辨識系統,都是受到此時期的影響。
來了2010年代,這是人工智慧的一波高潮期,人工智慧的發展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,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需求提高,網際網路的使用日臻成熟,無窮無盡的資料庫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充沛養分。人們會網購時留下了瀏覽與購買紀錄,積累成龐大資料庫,透過這些數據就人工智慧了解使用者的喜好,貼近消費者的心理。
在生活中一部智慧型手機,就是人工智慧帶給人們最直接的便利。利用指紋或臉部辨識開啟手機,拍照時自動調節明暗、偵測臉部聚焦,還能透過對話讓語音機器人完成收尋資料的操作,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的發展成果,探索人工智慧尚無止盡,其應用也還在各領域中不斷持續。